吃西餐,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
除了在街头巷尾逐渐增多的西餐厅,还有大量的影视剧时常穿插着男女主角约会吃牛排、海鲜的场景。
就餐时穿什么衣服合适?刀叉的用法如何?牛排几成熟最鲜嫩?每道菜搭配哪种酒来提味?……
一连串的问句,即便没有专门培训,我们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说出个大概。
相比之下,喝茶的场景却并不多见。
除了在少数地区,诸如潮汕,喝茶已经成为日常必需配置以外,大部分地区的茶,仍局限在茶馆、茶室内,尚未走入大众的生活中去。
即便是在大众传媒的作品中,也很少见到。
喝茶时的基本知识、礼仪等,自然也随着场景的褪色而逐渐淡去,甚至被许多人以为是微不足道。
“不必如此讲究,关注茶本身就好”。
可是,当我们好奇地学习新事物的同时,传统的习惯能就此省略吗?
喝茶时的诸多礼仪,换到日常场景中,早已精简了许多。
目前保留的“讲究”,早已不仅是行为上的至简,而是那些藏在礼数背后,不可再跳过的文化内涵。
叩 指 礼
以简单的一个小动作——扣指礼为例。
日常喝茶中,经常见到主人在敬茶时,客人在茶桌上对着茶杯扣几下手指,以示感谢。
“叩指礼”多流行于广州、潮汕等地区,现在也渐渐在全国各地沿用开来。
| 关于“叩指礼”的由来,有一个有趣的故事
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,来到淞江。他带领两位太监到一家茶馆内喝茶,茶馆老板拎着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,端起茶杯,茶壶一脸三洒,茶杯内正好浅浅一杯,茶杯外连一滴水都没有溅出。
乾隆皇帝看着新奇,就问老板这动作的来历,得知名为“凤凰三点头”。皇帝颇有兴致,于是学着拿起老板的水吊,向茶杯内斟茶。
一旁陪同的太监着了急。皇帝给自己倒茶,本是惊恐地跪下谢恩,但此行微服私访,如果做出这样的动作,必然暴露皇帝身份。而在这鱼龙混杂的茶馆里,等于陷皇帝于险境。
于是他急中生智,用手指叩桌子,以“叩手”代替“叩首”。从此,“以手代叩”的动作就被延续至今,以表对敬茶者的尊敬与感谢。
| 目前应用在日常茶桌上的“叩指礼”,主要有三种形式
当长辈为晚辈倒茶时,晚辈应五指并拢成拳,拳心向下,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三下,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。
当平辈之间倒茶时,客人应将食指和中指并拢,敲击桌面三下,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。
当晚辈为长辈倒茶时,长辈用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三下,相当于点头致意、表示欣赏。
“叩指礼”,只需动用手指轻击,确实是一个极细微、容易被忽略的小动作。
然而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与礼,却全然蕴含其中。
中国自古以来就是“礼仪之邦”。“人无礼不立,事无礼不成,国无礼不宁”,礼数就像烙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印记,成为了我们行为处事的隐形标杆。
在茶席中,主人用备好的茶叶,悉心冲泡、慷慨相待,是对客人的真切欢迎。
客人扣指表谢,是对主人待之以礼的回应,亦为礼尚往来。
倘若丢了这一“小事”,礼数的传递也在此环断开,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、精神,都将随之消失。
就好比,现在不少年轻人离开家乡,成为另一个城市的新住民。他们的孩子,自幼起便讲普通话居多,但论方言,却大多只是能听懂、不会说,应付长辈勉强够。
似乎在新环境中,只要充分融入其中、掌握新的生存指南即可,而原生方言看起来就全无必要了。
但别忘了,方言,又叫“家乡话”。它的背后,承载的是整个家乡。
当我们听到、说着一口限于地域的方言,即使身处异国他乡,仍能感到暖暖的亲切。
这与喝茶时,我们所讲求的礼数,如出一辙。
茶席上,敬茶扣指间,细微的传统习惯,是人们可以抛开身份、回归传统时相视一笑的默契。
这是归属,是根源,也是我们随处可栖的立身之本